产品简介
4-甲基伞形基-吡喃半乳糖苷(简称MUG,CAS号6160-78-7)是一种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的合成化合物。作为β-半乳糖苷酶的荧光底物,MUG在酶切反应中释放出水溶性的蓝色荧光香豆素衍生物(4-甲基伞形酮,4-MU),这一特性使其成为检测酶活性和微生物污染的黄金标准工具之一。以下将从其化学性质、作用机制、应用领域及市场现状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。
特性机制
4-甲基伞形基-吡喃半乳糖苷的分子式为C₁₆H₂₀O₇,分子量为324.32 g/mol,常温下呈白色至类白色结晶粉末,需避光保存于2-8°C环境中。其核心结构由吡喃半乳糖苷与4-甲基伞形酮通过β-糖苷键连接而成。当β-半乳糖苷酶作用于MUG时,特异性切割糖苷键,释放出4-MU。后者在紫外光(约365 nm)激发下发射波长为445 nm的强荧光,荧光强度与酶活性呈正相关,这一特性使得4-甲基伞形基-吡喃半乳糖苷成为高灵敏度定量分析的理想选择。
β-半乳糖苷酶广泛分布于大肠杆菌(E. coli)、乳酸菌等微生物中,也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的溶酶体内。因此,4-甲基伞形基-吡喃半乳糖苷不仅可用于基础研究(如基因表达调控中的报告基因系统),还能直接应用于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领域。例如,通过检测水样中细菌分解4-甲基伞形基-吡喃半乳糖苷产生的荧光信号,可快速评估微生物污染水平,灵敏度可达1 CFU/100 mL。
应用领域
1.微生物检测
4-甲基伞形基-吡喃半乳糖苷是国际公认的检测大肠杆菌的指示剂。美国环保署(EPA)和世界卫生组织(WHO)均推荐将其用于饮用水和食品卫生检测。在标准方法中,4-甲基伞形基-吡喃半乳糖苷常与选择性培养基(如MI培养基)联用,通过荧光反应特异性识别大肠杆菌,避免其他菌种的干扰。
2.分子生物学研究
在基因工程中,β-半乳糖苷酶基因(lacZ)常作为报告基因插入载体。4-甲基伞形基-吡喃半乳糖苷可通过定量荧光信号反映lacZ的表达效率,帮助研究者优化转染条件或验证启动子活性。例如,在干细胞分化研究中,MUG被用于追踪特定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。
3.临床诊断与药物筛选
某些遗传病(如戈谢病)与β-半乳糖苷酶缺陷相关。4-甲基伞形基-吡喃半乳糖苷可作为底物用于患者酶活性筛查,辅助诊断。此外,在抗感染药物开发中,MUG高通量筛选模型能快速评估化合物对细菌β-半乳糖苷酶的抑制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