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光临湖南韵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
首页 > 知识科普 > IPTG的诱导原理,以及有哪些作用?
发布于 2022-01-04
IPTG的诱导原理,以及有哪些作用?
去分享

IPTG(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,Isopropyl β-D-Thiogalactoside):IPTG是β–半乳糖苷酶的活性诱导物质,是一种作用极强的诱导剂,不被细菌代谢而十分稳定,因此被实验室广泛应用。

诱导原理:

(1)在原核蛋白表达体系中,如 E.coli的乳糖操纵子(元)含Z、Y及A三个结构基因,分别编码半乳糖苷酶、渗透酶和乙酰基转移酶,此外还有一个操纵序列O、一个启动序列P及一个调控基因I。I基因编码一种阻遏蛋白(Lac阻遏物,不属于乳糖操纵子),后者与O序列结合,使操纵子(元)受阻遏而处于关闭状态。在启动序列P上游还有一个分解(代谢)物基因激活蛋白(CAP)结合位点。由P序列、O序列和CAP结合位点共同构成lac操纵子的调控区,三个酶的编码基因即由同一调控区调节,实现基因产物的协调表达 。

(2)Lac 阻遏物是一种具有 4 个相同亚基的四级结构蛋白,都有一个与诱导剂结合的位点。 在没有乳糖存在时,Lac操纵子(元)处于阻遏状态。此时,I序列在PI启动序列操纵下表达的Lac阻遏蛋白与O序列结合,阻碍RNA聚合酶与P序列结合,抑制转录启动。当有乳糖存在时,Lac操纵子(元)即可被诱导。在这个操纵子(元)体系中,真正的诱导剂并非乳糖本身。乳糖进入细胞,经β-半乳糖苷酶催化,转变为半乳糖——即生理上的诱导剂。后者作为一种诱导剂分子结合阻遏蛋白,使蛋白构象变化,导致阻遏蛋白与O序列解离、RNA 聚合酶不再受阻碍,启动子P 开始发生转录,启动反应开始发生转录。

乳糖操纵子结构基因

作用:

诱导外源基因的表达,普遍应用于原核表达系统,使其表达量增高,产物稳定,具有易鉴定,易纯化的优点。在原核蛋白表达体系中,如 E.coli(大肠杆菌表达系统),外源基因通常需要诱导剂的诱导才能进行表达。

当pUC系列的载体DNA(或其他带有LacZ基因载体DNA)以LacZ 缺失细胞为宿主进行转化时、或用M13噬菌体的载体DNA进行转染时,如果在平板培养基中加入X–gal和IPTG,由于β–半乳糖苷酶的α–互补性,可以根据是否呈现白色菌落(或噬菌斑)而方便地挑选出基因重组体。

此外,IPTG还可以作为具有Lac或Tac等启动子表达载体的表达诱导物使用。

文章来源:每日生物评论


作者:未知 来源:每日生物评论
最近发布
点击收缩
在线客服